陕西省养生协会主办

孩子厌学,不是天灾是人祸

我们的教育有一大奇观:一个孩子,只要成绩好,那么他身上的任何问题都不成问题。如果成绩不好,那么没有问题我也要给你制造点问题。


01.一个男孩,15岁,逃学,自残。用美工刀在自己胳膊上、腿上划了很多口子,我看着那些伤口,深深浅浅,新伤垒旧伤,触目惊心。

他说:我还用中性笔的尖头,戳大腿。他垂着脑袋,声音很小,语气里没有悲喜,好像在说一件别人的事情。

他妈妈每每说起孩子的现状都泣不成声。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有一次生气,她把孩子推到窗边说:“你跳下去,我接着跳下去,我们都别活了。”因为孩子的问题,急白了一半的头发,很长时间以泪洗面。

亲子关系剑拔弩张。孩子早就放弃了沟通,大人怎么说都行,随便。家长感觉一团力气,打在棉花糖上,气愤之下,言语越来越尖酸刻薄。

孩子说:“我爸几乎没有耐心听我说任何话,只管自己长篇大论。我成绩不好,他觉得丢尽了脸面。感觉他看着我,就像看着一团垃圾,我现在一听他说话就烦。”

学习真的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能让很多孩子因为学习,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所以有那么多孩子厌学,也不足为奇了。因为学习让他过得太悲惨了,他怎么会喜欢呢?




02.我们的教育有一大奇观:一个孩子,只要成绩好,那么他身上的任何问题都不成问题。如果成绩不好,那么没有问题我也要给你制造点问题。

客体关系的理论是,一个人婴幼儿时期的母婴关系,奠定了他的人格基础。

那他们还是没见识中国教育这种摧枯拉朽的能力,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重新改造,主要源于它建设的鄙视链。

也是这个男生,在他五年级的时候,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让大家提一些对学校、班级进步有益的建议。

他说:“早上七点的早读课太早了,很多同学都在睡觉,甚至看早读的老师也打瞌睡。推迟半小时更好。”

这位班主任老师,带着讥讽的笑意回他:“你想睡你就睡,不要影响别人学习,自己不进步还让大家陪着你一起偷懒。这种建议只有你这类学生想得出来。”

他很无奈地说:“就因为我成绩不好,所以我提的建议,明明是大家都想要反映的情况,却被老师嘲笑。我妈说得对,成绩不好就会遭受歧视。我好朋友的生日聚会,请了全班前十名,却没有请我。因为他成绩好,他妈觉得他跟我关系好,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很担心他被我带坏。成绩不好是传染病吗?因为成绩差,连参加最好朋友的生日聚会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差生不仅会遭到老师同学的轻视,甚至父母都看不起他。一个孩子成绩不好,会经常遭受人格层面的歧视。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备受摧残,不仅是因为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自信、自尊的剥夺。

如同这个男孩,他就把这种外界的厌弃内化了:我爸妈不喜欢我——老师同学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我自己。

因为学习,全世界跟他决裂了。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彻底坏掉,或者说他的关系都坏掉了。所以很多孩子本质上不是厌学,而是厌世。




03.郑也夫说,厌学是心灵的癌症。

可是没有人天生患这种病。没有哪个正常的孩子是天生讨厌学习的,否则他们学不会走路、学不会吃饭、学不会说话。

所以厌学是人为给孩子制造的问题。我们如果忘记了孩子幼时那种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可以去幼儿园门口看看。他们就像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路边的树木花草,地上的石子小虫,他们都能观察半天。

那孩子怎么会厌学?下面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较大

首先,教育系统存在很大的缺陷:

①无法照顾每个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不均衡,那些智力不差,但是能力发展得慢一点的孩子,常常会被贴上笨的标签,极大地损害孩子的学习热情。

②无法照顾每个孩子兴趣爱好的不同,现行教育主要筛选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方面表现不好的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会遭到打压,会说孩子不务正业。

③过分强调学习是一种竞争关系,人为地把所有的同学,都变成了敌人。表现不好的同学,遭受的攻击太多,自我会被削弱。好同学会担心丧失攻击能力,也很耗能。

④如果成绩是条鄙视链,长期表现不好的人,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学校就再也不是个自由、平等、快乐的地方。所以他从中退出,拒绝成长,拒绝社会化。

其次,家庭不能提供有效支持:

①最初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常常是因为知识陌生,不娴熟,一般上升不到智力的问题,更不是什么人格问题。家长们喜欢对人不对事,长期打压孩子的自尊自信。

②因为学习,他重要客体的关系,都坏了。学习是他的克星,劝他学习的人,都是他的敌人。

③青春期的孩子对空间和自由的要求显着增加,但是父母还不习惯放手,这种“权力斗争”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激烈反应,而无心向学。

④在焦虑盛行的年代,学习常被赋予过分神圣的意义。使学习本来有的乐趣被稀释。

由此可见,孩子厌学,不是天灾,是人祸。




04.厌学、逃学、辍学的孩子,那种对自信、自尊的需求,转到哪里去了?

转向谈恋爱、转向网游、转向动漫、转向电视。转向一切可能给他关心、爱、尊重、成就感的地方。他在想尽一切办法自我补偿。这是孩子在挣扎,他还想要这些美好的东西。

但是很多人怎么干预孩子厌学?送去戒网、收手机、严格控制孩子的人身自由。然后,果不其然,越来越厌学了。

为啥?因为这些毛病,对他来说是功能性的,是有价值的,如果这些也没有了,他就真的陷入无回应之地——绝境了。

为什么近年来,青少年自残自杀的案例这么多,因为他不相信任何人能理解他,能帮他。

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的背后,孩子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对他有所帮助。否则他根本不在乎你怎么想,你想要什么。

我们都渴望母慈子孝的美好局面,都希望孩子前程似锦。但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能给你什么呢?




05.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厌学了,怎么办?

①要理解孩子厌学,是他遇见了他无法解决的问题,他现在需要的不是制裁,是盟军。

②让他相信,你可以支持他信任他,相信他要的那些好的东西,不仅可以从虚拟世界里找到,从你这里也可以找到。你要把一个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关心、信任、成就感重新补给他。

③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今天我好好对他了,明天他总该听我的话了吧。今天我理解他爱护他,明天他总该去上学了吧。他今天开始看书了,明天该有好成绩了吧。千万不要这么乐观,时间一定比你预计的要长。

④父母回到父母的角色,不要因为学习重要,家里所有人都摇身一变,成了老师,管他的学习。家里都是老师,那他就没有了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亲人。

⑤大人们要有更多的心理灵活性去处理教育问题带来的压力,而不是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加压泵,把压力变得更大,然后交给孩子。你都被压垮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经常有人问我,改变需要多久?我不知道。孩子一定会变好吗?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么做还有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反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总是针对他不好的行为,打压他,羞辱他,那么他所有的缺点都会因为你的聚焦而被放大,他敏感的心,就会对这些美好的东西,关闭上。

他可能穷其一生,都很难再燃起对自己的信心。如此一来,他就要带着童年的枷锁,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