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养生协会主办

让孩子勇敢地大声表达

每一年新生入学,是新生家长最为期盼也最为操心的日子:不知道孩子能否快速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入学;不知道是否需要提前学点儿什么,オ会跟得上学校的进度;不知道如何做好适宜自己孩子的幼小衔接;等等。然而,在种种担心中,有没有家长曾担心过孩子说话声音小,别人听不见或听不清孩子说的话呢?




参加过招生工作的老师都会记得这样的场景:每当新生报名进行到师生交流环节时,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在室外还活蹦乱跳、神气十足的孩子,进了师生交流的教室后,根本不敢正视老师的眼睛,回答问题时也怯生生的。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耐心追问下,他们オ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儿来,声音非常小,让人听着费劲。

大多数家长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孩子和自己的家长在一起时,说话的分贝通常都不会小,有时带着激动的情绪或坏脾气,还会大喊大叫。谁能想到这样的孩子也都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我希望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荣辱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失败的时候,能够比较从容地站起来,比较有尊严地站起来。每次考试结束,无论哪个年级的孩子,在面对自己成绩的时候,一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我希望考好了的你,欢乐一阵也就过去了,考得不理想的,难过一阵也就过去了。不用觉得自己胜利了,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也不用因为自己考砸了一次,就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失败的人。因为除了你自己和特别亲近的人,没什么人会太在意。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更重要的永远是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永远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当然,我也不希望上面那段话让你觉得自己不重要,觉得我在这个世界的生存好像毫无价值。事实不是这个样子,“我们不是生活的中心”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价值”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他们之间没有因果逻辑。我倒是觉得,每个人都得告诉自己:“我很重要。”

我们每个人生活得都不容易,不要总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去评判别人,要求别人。这就是“善”。

众生皆苦,何不温柔相待?电影《奇迹男孩》,说的是一个有天然缺陷的男孩,成为了一个激励他人的英雄,这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需要的是他身边绝大多数人的善意。或许,让大家真的能彼此温柔相待,オ是更大的奇迹吧。


有怯场得说不出话的时候?有的家长即便知道自己的孩子说话声音不大,也不会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一对一”面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期待、满怀欣赏的家长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捕捉孩子稚嫩的声音。当他们为孩子话语中一点一滴的精彩而欣喜时,却忽略了孩子一个重要能力的培养,即勇敢地大声表达。殊不知,当怯于表达的孩子走入校园生活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胆子越来越小上课发言次数越来越少;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渐而失去自信、心态不再积极阳光;等等。

适当培养孩子勇敢地大声表达,会帮助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融入集体生活,逐步学会表达自我,展示自我,认可自我价值,自信地学习生活。而且,声音洪亮的孩子大多参与能力强,积极性高,组织能力相对突出,在群体生活中有一定的号召力。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勇敢表达呢?

第一,教孩子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有些孩子天生声线细弱,尤其是在人多的空间里,对声音传播的要求很高。如何让自己的声音具有穿透力、清晰地传送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是一门技能。大多数人说话都是用嗓子,实际上正确的发声方法是用气息发声。这种发声方法有点儿像深呼吸,准确地说,是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每一次都要吸进足量的气,然后把进的气均匀地出去,练习熟练后家长可以利子试远距的对话,让孩子体会用丹田运气、轻松传递声音的快乐。记住,“大声”区别于“声力竭”,是清晰而优雅地释放声音。

第二,丰富孩子的集体生活,鼓励孩子打破封闭的自我空间,参与社区活动和儿童群体游戏。孩子在生动有趣的同伴合作中,学会和陌生对象沟通,勇敢地述自己的主张,懂得表达的重要性,初步尝试说服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怯儒无助、吞吞吐吐、欲语还体、优柔寡断等,要能忍耐,有思想准备,不要过于急迫,要为孩子的每一次小小“进步”鼓掌喝彩。让孩子勇于表达、善于表达,家长的正面激励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消除孩子对老师的误解,给孩子适宜的心理流导。进入小学前,很多家长会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认识:“你这么不听话,等上学了,看老师怎么收拾你!”孩子还没有上学,脑海里就已经形成一个可怕的老师形象怎能不心生怯意呢?害怕的第一表现就是语言表达——不说话、不爱说话、说不好话、说话声音不大。其实,老师们都很善良有爱,是良师也是益友,无需害怕。鼓励孩子多亲近老师,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害怕说错。课堂上的表达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将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有不对的地方正是需要学习和改正的地方,有争议的过程正是彼此学习的过程,这样,老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