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用“灸”引火归元
“上热下寒”
除了又上火又怕冷,其实还有这些现象——
头面起疙瘩、口舌生疮,咽干咽痒;经常觉得浑身无力、便秘、失眠、掉头发;脸上爱长痘、长粉刺,反反复复;经期经常延后、月经量少、痛经,并且人容易感到上火;即使是夏天,小腿、大腿或腿关节都感觉到好冷。
只要上面有一项的话都可以考虑是否有上热下寒的问题,那么,什么叫上热下寒?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就是阳盛于上,阴盛于下,上下不通,又叫心肾不交,表现为上身特别是头、面、咽喉等有热象,而下身特别是下肢却是寒象的证候。
我们先来详细了解上热和下寒的主要表现——
上热表现: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失眠、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失眠这一系列上热证候。下寒表现:腰以下比常人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吃温的东西舒服,吃凉的东西就难受。严重的甚至热饮不敢喝,凉饮也不行。因为一吃热的就上火,一吃寒的就伤下阳。
你可能会问,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现象吗?
一旦上热下寒,男性很可能会夜尿多,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行;女性则宫寒,来月经的时候,经色紫暗夹血块、痛经,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觉,冬天被子里睡觉的时候脚还是冷的。
为什么现代人“上热下寒”现象较多?
缺乏运动;反季节寒凉的蔬菜水果吃得太多;经常生气、思虑过度也会造成上热下寒的体质;天生肾阳不足;上热下寒最主要体现在这个寒,女人一生要经历的:经、带、胎、产,全部是在身体中下部。
从青春期到绝经期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每月都得跟月经打交道,经期的各种不注意;还有生育后的女人,调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最容易造成的就是下元的亏虚。
从中医角度来总结就是:“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
本质是脾肾阳虚,阳浮于上,不能温煦下身。
上热下寒,引火归元是最佳方法。
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但上热下寒的你颠倒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
该怎么缓解这种现象呢?直接补阳的话,但是上热很容易显出来。用清热是浪费能源的,因为你清掉了上面的火,下面只会更虚。使用寒凉物质清火(寒性的物质会伤害脾胃),会进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堵塞。
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阳气拉回来,即引火归元。
艾灸补肾火能引火归元。
补肾火就类似于增加下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部阳气抗衡的力量。肾阳充沛的情况下还可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部的阳自动下沉、内蕴,为己所用,而成上阴下阳的泰卦,这就是引火归元。
有人会担心,本来上头已经上火了,用艾灸会不会是火上浇油。完全不必。因为这种火就是虚火,虚火本质就是阳虚体寒,肾阳不足,艾灸是很对症的,可常艾灸涌泉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如果涌泉穴温暖,人体至阴部位得阳而充,阳气充足则引力增大,上部的阳被引就下而归源。所以艾灸涌泉常能让人产生满口甘津,这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的佳征。
灸涌泉前可先灸中脘,关元,气海,让气往下走,再灸足三里、三阴交补脾经,将下面的阳气补足。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劳累、紧张、压力大时,我们不会上火生病,等闲下来的时候反而容易上火、感冒。其实上火是人体的一个自我保护性反应,是对前段时间身体透支的调节,让身体恢复的重要过程。
当你感觉小便热、肛门热的时候,就是身体在排火下火,这时候上火就快好了,另外体内有寒的时候就要发汗,所以解决上热下寒需要常:发汗、通大便、利小便、温下焦。
发汗的话最好是慢跑或快走45分钟左右,运动到腿脚热乎乎的,全身微微出汗就达到目的了。如果大便不利,可以灸下天枢、大肠俞、脾俞以通便。
温下焦除了艾灸外,可以睡前艾草煮水泡脚,泡到微微发汗为止。
用艾灸调理疾病的案例
不是你看到希望才要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痊愈的希望。你已经遇到了让你健康的方法,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坚持。更何况艾灸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对身体不会造成二次伤害。所以有什么理由不艾灸呢?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灸通灸透之后让五脏各司其职回归本位,心身和谐,阴阳自然平衡,身心自然健康。这期间,身体排毒的通道一起打开,明显的病痛部位会加重,最先修复好的部位开始呈现,让人悲喜交加,疼并快乐着!一旦经络通畅气血充盈的时候,康体自来!
艾灸是否灸“透”可以通过患者的四个层面来验证:
第一层是形,形顺了,肢体恢复了正常的姿态;
第二层是质,质柔了,筋肉有弹性,关节灵活;
第三层是气,能感觉到患者说身体里面暖了热了。
第四层是神,他觉得舒服了。
形、质、气、神,这才叫标准。
只有灸透了,才能起效果,每次都起一点效果,连续艾灸,就能改变体质。
(作者系中医针灸推拿系研究生、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养生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