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养生协会主办

冬病夏治的原理与方法

导读

冬病夏治是指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益气温阳、散寒通络等药物或非药物治疗,从而达到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治冬季易发疾病为目的的一种预防性治疗方法。


一、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根据出自《黄帝内经》有关论述:

《素问•四气调神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气更立,各有所胜......长夏胜冬”。

《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有效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针刺、灸疗、药物内服等。

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贴敷,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着。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2018年的初伏为7月17日-7月26日,中伏为7月27日-8月15日,末伏为8月16日-8月25日)。

穴位贴敷一般三伏天各敷一次。贴敷时间以机体自我感觉可以耐受为度,但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

冬病夏治的疗程以连续应用3~5年为宜。



三、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4、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5、妇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遗尿症、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不孕症等。

6、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四、冬病夏治的禁忌证

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

孕妇。

体质壮实易上火之人。


五、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药物的配制

根据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有关记载,目前各家所制备的三伏贴药物组成 大多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为主,结合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也有选用如皂角、百部、前胡、丁香、冰片、麝香等。药物配比:白芥子40%,细辛、延胡索、甘遂各20%。  

三伏贴的配方中药物制备 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最好在专用制剂室完成。

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浓度50%~100%之间适当调整。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常用穴位贴敷药物配方

1、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药物 :基本处方为白芥子40克,延胡索、甘遂、细辛各20克 ,生姜汁适量调制成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白芥子,别名辣菜子,拉丁文名Semen sinapis,是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可入药。白芥子性温,味辛辣。入肺、胃经。可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

取穴:  肺俞、百劳、膏肓    

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百劳、膏肓等穴位。

2、虚寒性便秘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 ,肉桂3克 ,生姜汁少许。前三味混合研为细末,与姜汁调和如泥膏,分别敷贴于穴上,外用绷布固定。

取穴:神阙   足三里   气海  

足三里穴位于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3、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 :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毛莨:味辛、微苦,性温,有毒。外用利湿、消肿、止痛、退翳、截疟、杀虫。本品不能内服。如误食可致口腔灼热,随后肿胀,咀嚼困难,剧烈腹泻,脉搏缓慢,呼吸困难,瞳孔散大,严重者可致死亡。老虎草学名虎耳草,又名金丝荷叶、耳朵红等,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ga stolonifera Meerb)的全草。主要生长在南方的四川、云南、两广等地。功能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主治风疹;湿疹,中耳炎,丹毒,咳嗽吐血,肺痈,崩漏,痔疾。

取穴 :曲池  足三里  外关  阳陵泉  绝骨

4、高血压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调膏备用。

穴位:涌泉穴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有报道中药穴位贴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且能保持血压的稳定性,可作为高血压辅助治疗.

5、过敏性鼻炎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调制成膏。

取穴:肺俞  百劳  膏肓

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指压此穴,可以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药物穴位贴敷后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敷贴2~4小时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水疱,涂烫伤膏或紫药水,敷贴24小时内患者禁用冷水洗澡,不曝晒。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以免伤脾胃,影响消化,易导致阳气不运,变生它病。


冬病夏治应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医疗机构中 ,在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证的具体表现辨证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