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美味—陕北杂面
陕北人在过生日前的一个晚上,都要吃杂面,俗称“长寿面”,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也许是看着面条长,反正陕北人在这一天都要吃一顿杂面。
杂面,是陕北一种极其有趣的奇迹。这自然是因为,面食中多数好吃的面,都是用白面做成的,可是这杂面,其主要的原料却是豌豆面--即陕北人所谓的杂面。将五六升豌豆粒儿在石磨上拉(磨)一遍,将圆豌豆拉(磨)成半粒状的碗豆瓣去除豆皮。然后将五六升新麦子和五六升豌豆瓣拌合起来,放在大锅或大盆中,加一两碗凉水搅拌均匀,掌握好干湿度,过上一晚上,等水把豌豆瓣完全渗透,拿到太阳底下稍微晒一晒,再重新在石磨上磨成精细精白的面粉,这样加工成的面粉就是豌豆面。要吃杂面呢,还要继续加工,需要加进适量的沙蒿面。沙蒿是生长在榆林沙漠中的一种防沙护土的多年生植物,能结出一种米粒般大小的沙蒿籽。秋季把成熟的沙蒿籽从沙蒿上捋下来,挑选干净里面的草叶等杂质,晒干,然后放在石碾子上压成粉,用密箩过筛取粉待用。
擀杂面可是一种真正的学问,和擀普通白面不一样。擀白面先要和白面,白面和软了擀不成,一擀一个软面饼,白面和硬了也不成,不光煮出来不好吃,就是擀也不好擀薄。擀杂面就更加复杂了,取磨好的豌豆面,加入少许沙蒿面搅拌均匀,倒入凉水搅拌均匀和成面团(夏天用凉水和面,冬天用温水和面)反复揉搓,至既软和又有韧劲为止。醒30分钟后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如报纸般的薄片。陕北人一般都是大家庭,两代人或者三代人居住在一起,那么这么多人吃杂面到底要擀几块面呢?告诉你,手艺高的妇女一次可以擀七八斤面,一块面团可以擀成土炕那么大。那么,擀这么大的杂面,案板要多大呢?恐怕也应该向大炕那么大吧,这么大的案板又该用多长的擀面杖呢?实际上,擀杂面所用的案板、擀杖和日常的一个样,只是擀面的过程有一点点窍门。先把杂面擀到案板那么大以后,撒点玉米面扑,然后前后折叠起来,卷在擀面杖上,继续推擀,然后把面取下来,换一个方向,再这么反复折叠推擀,直至擀的像报纸一样薄的时候,把面叠成“之”字形,用薄而锋利的菜刀切成细丝即可。切好的杂面薄如纸,长如线,下到锅里碌碌转,捞到碗里赛丝线,一般几根面就可以捞一大碗。
陕北吃杂面一般浇的羊肉臊子或者用土豆、豆腐、豆角等做的素臊子,羊肉臊子选用陕北的羯山羊肉切成块,放在锅里加陕北特有的红葱,生姜、花椒、盐小火炖一小时至肉块熟烂时浇在煮熟的杂面上即可。羊肉鲜香,面条有淡淡的豆香味,一般会让食用者吃的大汗淋漓,直呼过瘾,再来一碗。
杂面在陕北人心里有着不可失去的地位,陕北媳妇坐月子每天会吃一碗羊肉臊子杂面来恢复产后的身体,这是因为杂面易消化,可健胃清热。豌豆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益中气、止泻痢、利小便、消痈肿之功效。对乳汁不通、脾胃不适等病症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陕北人家家户户平时都用羊肉杂面来招待家里来的贵客,而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月尽、正月十五更是陕北人吃杂面的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