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医只能治慢病 —跟随苏礼教授门诊札记之十九
自我决定学习中医以来,一直听到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医长于调理,只能治疗慢性病;西医长于手术,善于治疗急性病。说实在话,对于这样一种说法,我从内心中是默认的。光阴荏苒,直到2017年3月,当我亲眼看到苏礼老师用中医中药治愈一例肾结石伴肾绞痛病人的时候,才彻底颠覆了那种中医只能治慢病不能治急病的观点。
患者陈某 男 31岁,来门诊时弯腰行缓,双眉紧蹙,呈痛苦病容,自诉腰部酸胀刺痛,剧痛牵引胁腹,并向后背及骶尾部放散,小便发红,已经三天。一开始即在某西医医院检查,诊断为肾结石,随即进行碎石治疗。但碎石后疼痛未见减轻,复查左肾盂输尿管上端结石仍然完好,直径12.5px,主管大夫建议手术取石。因患者惧于手术,遂自行出院,求诊于苏礼老师,希望用中医中药继续治疗。苏老师诊之,其脉弦紧,舌质暗红,舌苔薄腻略黄,患者左脊肋角肌肉紧张,有压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二日未行。诊为石淋,证属湿热雍结,气滞血瘀,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活血,方用:萹蓄、瞿麦、滑石、车前子、川木通、焦山栀、酒军、甘草、石韦、金钱草、海金沙、黄芪、赤白芍、元胡,三七。4剂,嘱咐其每日服药两剂,一日四次分服,每四小时服药1次,并嘱患者若24小时后疼痛内缓解,可予二日后复诊,否则即入院手术治疗。二日后陈某前来复诊,自诉胁腹剧痛已止,二便通利,但自感身困乏力,小便仍现淡红。诊之脉弦,舌红苔薄黄。此时患者还未去医院复查,虽不知结石是否完全排出,但已能确定结石至少已下移膀胱,暂时并无手术取石的需要。遂改用益气补肾,利湿通淋之法,以善其后:生黄芪、当归、知母、黄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石韦、海金沙、白茅根。6剂,每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复习相关资料可知,泌尿系结石是常见的泌尿外科急症之一,根据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其典型临床表现可见腰腹绞痛,血尿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梗阻和感染的症状。结石在原发部位静止时,患者常无任何不适感觉,结石活动或者下移时可引起病人腰腹部绞痛,程度重,难以忍受,往往需要急诊甚至手术治疗。
一般认为,肾结石属于中医淋证中“石淋”的范畴。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病的一类病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淋证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之分。隋唐医家巢元方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也”。这种以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的病机分析,逐渐成为多数医家临床治疗淋证的主要依据。苏礼老师说:石淋早期及有急性发作症状者,多属湿热蕴结;见腰部酸胀刺痛,甚至绞痛难忍者,则属气滞血瘀。在此案中,苏老师先用清热利湿,化瘀活血之法以通淋、排石、止痛,继以益气补肾,利湿通淋之法以扶正善后。所用方中,金钱草、石韦清热解毒,利尿排石;元胡、三七活血理气,化瘀止痛。临床证实元胡为中药中的止痛良药,止痛作用较乳香、没药、五灵脂为强。现代研究也证实,元胡中可分离出15种生物碱,其中延胡索甲素、乙素、丑素、癸素均有镇痛作用,尤以延胡索乙素的镇痛、镇静作用最为显着。诸药合用,共奏化瘀理气、止痛排石之效。由于处置得当,方药得宜,加之采用了一日服药两剂的非常之法,故能使这一本应立即手术的急症得以较快缓解,使病人免除了一刀之苦。
对于坊间传说的“西医善治急症,中医善治慢病”的说法,苏礼老师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句话应当改为:中医善于治疗急性病,更擅长治疗慢性病。他说:早在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族人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一天之内,曾经发生了70起急性中毒事件,后来还是用一种名叫“荼”的药物救治成功了。史书上记载的“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就是明证。中医的“医圣”张仲景,是一位治疗急性热病的专家,一部《伤寒论》,集中记载了张仲景治疗发热性疾病的经验和理论。明代有一位名医吴又可,把他毕生研究治疗“疫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发热性传染病的经验,写成一部《瘟疫论》,这部书,至今仍为当代中医治疗瘟疫类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某地一度乙型脑炎流行,医疗防疫部门一时应对乏策,最后还是采用北京中医研究院蒲辅周老先生治疗湿温的方法,一剂白虎汤使乙型脑炎得以普遍救治。到了现代,中医在治疗各种急症方面,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屠呦呦研制的治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不久前获得诺贝尔奖,说明中医中药在治疗某些急症方面,业已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从而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中医中药在治疗急症,在治疗手段的创新,给药途径的改革,专项技术的突破等方面,我们还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谁说中医只能治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