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养生协会主办

《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周易》即《易经》,是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相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故称《周易》。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周易》的影响极其深广。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历法学、数学、文史哲学等等,无不渗透着《易经》的原理与思想。中医学是历代用《易》的典范之一,自古即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医易同源”之说。有人甚至认为,中医这门传统医学乃属于《易经》的体系,而它最古老的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中的某些篇章,就是《周易》的注本。


唐代名医孙思邈十分重视对《易经》的学习,他把医哲结合看做是成为一名“大医”的重要条件。《千金方》大医习业中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可见孙思邈早已把《周易》列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笔者认为,中医学中论述的医学与《周易》的关系,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医易相同。这是指二者研究对象与目的相同。医学是研究人的而人生存在天地之间,以天地为代表的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活动必然产生影响,因而医学也要研究“天地”,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孙思邈引《周易》之语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即是针对医学之理与天地之理相同而言的。《周易》是研究天地的,“善言天者,必验于人”,《易经》研究的结果最终要落实到人。中医和《周易》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所以说二者的研究对象与目的相同。

其二,医易相通。这是指医理与易理相通。《周易》的核心是太极八卦学说。《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表示着整体的存在,而两仪则代表着事物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阴和阳两个方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为太极,二为阴阳,三为阴阳冲和之气。事物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对立统一,这就是太极阴阳学说的核心。太极阴阳学说又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而人体内部的阴阳如果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孙思邈称“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即是把人体置于太极阴阳的大环境中来考虑的。所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易传》中有不少谈医理较细的地方:如“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等。又以八卦配脏腑:乾兑为肺,离为心,巽为胆,震为肝,艮为脾,坤为胃,坎为肾,用以说明脏腑和八卦的关系,称为内五行。

其三,医易互用。《周易》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而中医学是其应用最为广泛的方面。中医学的诊治方法丰富多彩,但许多地方还要借助易理的诠释和指导,这就是所谓医易互用。中医针灸学有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前者以十三经的五输穴为基础,配合日、时的天干、地支的变易来决定某天某时治病应取的穴位;后者以奇经八脉的八穴为基础,配合八卦、九宫和天干、地支的变易,以推算人体气血盛衰的情况,来决定某日某时治病应取的穴位。二者均已显示出时间医学的端倪,同属医易互用的成果。孙思邈称“震为阳气始,兑为阴气终,坎为太玄华,离为太阳精,欲补从卯南,欲泻从西北,针入因日明,针出随月光”,即是以阴阳八卦之理来阐释针灸治疗中人体与自然的关系。气功也是如此,《周易·说卦》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将以顺生命之理”,故立三才之道,“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易六位而成章”。气功是对人体奥秘的探索,也离不开《周易》之道。被历代奉为“万世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就是根据《周易》写成的气功书。医易互用还体现在医学预测学等方面,诸如脏腑病的预测,经脉病的预测,疾病移易的预测乃至养生防病的原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