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养生协会主办

养生的统帅是心养

养生的统帅是心养

人的养生根本区别其他动物和植物,区别于机器的维修与养护,人也不是物化零部件的机械组合。人是有高级思维活动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理活动是人们养生中居指导地位和统帅的首要作用的。

心养是统帅,食养是物质基础,功养是动力,药养是助力,环境养是温床,艺养是调节器。




(一)为什么说养生的统帅是养心

孙思邈在要方十三卷中讲“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黄帝内经》曰:“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清代人尤乘在《寿世青编》中说:“夫心者,万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可通,为神明之主宰,而病否之所由系也。”“病皆由心生,孽由人作。”古医圣“疗人心,予使不疾。”“今人只看病,不疗心,舍本求末也。”心态主宰健康。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的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正常发挥以达保健益寿的目的。

心的物质是基础是脑,脑是思维的器官,它是起主导作用的指挥系统,它能调动积极因素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它也能起反作用伤神而破坏主导作用和破坏人体免疫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坚强会延长人的寿命,它的脆弱会危及生命以及导致死亡。

心理养生,就是要有正确的认识观点,把握养生的客观规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科学的生命观等。

心理健康与否或者说卫生不卫生,要看你是否有一颗平常的心,平衡的态度,知足的自明。要懂得在发展中求提高,在前后左右对比中求平衡。




因此,养心是养生的关键。养生首先抓养心,指导和配合他养,养就会是最完美的健康养生。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世界,因此,如何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作整体科学系统去调养,去平衡,是非常关键的。这个首先是心理认识的平衡。

健康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最好的心情是融入自然。

夏天,拉厚窗帘开空调温度很低,在房间办公,不知窗外艳阳高照;冬天,暖气很足,对大自然的冰天雪地没有概念;坐电梯,健身房去跑步不接触自然;吃饭胡吃海塞,然后大把吃减肥药;成天钻在小轿车里,浑身缩在污浊的小天地里,体能能不蜕变吗?现代人把简单的生命复杂化了,依赖性多了,不再朴素了。其实健康是件最朴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种智慧,尤其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所有植物要光合作用,人也一样要接地气,要晒太阳,要和自然更接近,更融洽,而不是防范,抵御。人与自然要保持一种天生的亲密。人的养性,最朴实的就是融入自然。

现代人总是想把自己封闭在喧嚷的闹市中,怎能有(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古人的心能安静到桂花落地都能听得见。保健最简单的方式是顺应自然。拒喧嚣、归宁静、远奢华,返朴归真。




养心(儒、道都讲这一点),孔子讲做人做事要讲两个字:忠、恕。养生养心也是一样,这两个字共同的密码是“心”,宋朱熹说:“中心为忠”,忠于内在自己的良知。“如心为恕”,要宽容,换位思考:当他人心如我心的时候,你自然就宽容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一个人好好尽到自己的心,那就是忠,一个人用自己这颗心推及他人,那就是恕。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尽己和推己,有一颗“心”在,那我们的精神疾患就会少很多。

孙思邈在十大要中讲:“一曰啬神”,就是讲养心是第一位的。孙思邈把养生说是“养性”,他就是把养生首要的是养心。“性”字的左旁不是“心”字吗,有心才能生呀,“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寿不延也。”

孙思邈说: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观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一个人内心宽阔明亮,热爱自然,顺应节序,不娇情,不刻意,率真地去生活,那就是最健康的生活状态!

(二)心理健康应有几条基本认识

1、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年人应有自我实现的要求,心理老化、空虚和无聊是衰老的助添剂,因此,要保持一颗好奇心,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势。

2、树立积极生活的观念。感觉好象是主观的东西,但生活确是一种感觉。只要你热情、积极、进取、乐观,你的生活将充满阳光。好的感觉是心之所得,心理得到了宽慰和需求,乐境由心造。

3、不要常言老。年老了,离退休了,这应看作是更适合自己发挥潜能和适合自己健康状况的岗位。同年青人比年老,为什么不去和长寿者比呢?这是一种心理缺陷。

4、适应新生活。不要老记油卖二吊六,要认识新生活的特点和规律。你的居住、环境、饭桌、朋友、社交都有许多新特点,认识了去适应就是了。

5、老有所用。在一定意义上讲,老年人比年轻人较踏实又正确,比年轻人服务精神好,工作认真负责,这是财富不是包袱。

6、老人也能继续学习新东西,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样才会去陈布新,适应社会发展。看不惯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学习差的原因。脑衰退就是不动脑的必然。

7、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么。动脑也是一种运动,滞呆症多是不动脑之故。

8、劳逸适度。老年人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勤快是老年人的一般天性,但要劳逸结合,特别不能与年轻争强好胜。毕竟有个老字吗。

(三)百岁不是梦,心理平衡能帮助你梦想成真

人活百岁以上是科学的论断,也不仅是鲜为人见的几个例子。你活不到百岁,不能说百岁不可能呀!你为什么不去找点自己减去的是些什么!

因此,首先建立可度百岁的科学信心。人体可活一百七十五岁是科学的论断,活不到这个年纪应研究其减少的是些什么。要活百岁,必须坚持老人养生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原则。对一切人来说:没有健康,一切都等于0。这个中心很重要,没有中心,健康度百岁的目的就达不到。

洪昭光教授讲要健康长寿的几点很中肯:就是要科学,要科学要成真,以下几条是不可缺少的。即:

1、两个一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2、三大作风: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3、三个忘记:忘记年龄(保持童心),忘记疾病(顺其自然),忘记恩怨(保持和气)。

4、四项基本建设: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这里心理平衡是良药,是关键,是统帅,老年人应学会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①目标  老年人要不服老,老有所为,就要有远大的生活目标。但也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要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对社会进程中某些不良现象要正确对待,相信问题会得到解决。要树立长寿的信心。

②奉献  退休了,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余热,你就能享受继续奉献的乐趣。把奉献当乐趣。生活要助人为乐,乐意助人可以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获得珍贵的友谊。不要处处与人争,与人相处“和为贵”。

③期望   对子女、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否则,期望变成失望,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对子女的事不要什么都管,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时刻牢记“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的名言。

④沟通   遇烦恼要向家人以及亲朋好友倾述,以沟通信息,敞开心扉,取得帮助。如聊天、参加健身活动、外出旅游,都可充分取得人间真情和欢乐。沟通是理解是桥梁,容易赢得心灵的贴近。

⑤自控   平衡心理关键在自控能力。遇事要冷静,即使是不顺心的事,也要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将不良情绪的惊涛骇浪清醒地理智地引向平衡的彼岸。不生气不上火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最佳法宝。退一步海阔天空。

⑥放松   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些文体活动……,放松,对老年人的心理平衡十分有益。

5、抓住最好的不丢:自己是最好的医生;时间是最好的药物;心宁是最好养生;走路是最好运动。

7、念好四条经:管好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敞开自己的心,忘掉自己的老。

(四) 减寿的因子是心理不平衡

老年人为了活得轻松快乐,就必须摒弃如下这六种不健康心理

1、孤独。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经常对他人不满及抱怨。长此以往,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2、抑郁。有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惧怕又无奈,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极易导致抑郁。这种抑郁比较顽固,很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惫。因而这种人很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火,常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3、偏激。这种情绪可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趋向。一种趋向是因衰老以点带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经常自责、自卑、自怜和自贬。另一种趋向是因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却不考虑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当这种希望得不到满足时,又加剧了其心理上的偏激,并因此而自暴自弃。

4、多疑。有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使自己有一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这种疑病可令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这些过度的敏感更容易加重其疑心病。有些疑是由医生或外人造成的,这一点要说给所有的人听。大医有句名言:“儿女心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5、幻想。受身体逐渐衰老的影响,有些老人盼长寿心切,往往用幻想骗自己,别人恭维健康长寿,他爱听,但不重视采取科学措施去防老。有时陷入听天由命的状态.

6、怕死。怕老的核心是怕死。不敢面对病人,听到别人的哀乐就受刺激,不敢过坟墓,犹如见到死亡一样。而没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应把有生有死看作自然规律。毛主席曾说过一句话:“如果孔老先生和我们都坐在这大礼堂,那就大为不妙!”庄子死了老婆,他“鼓盆而庆”,庆祝辩证法的胜利。

(五)正确对待心理九大需求

人到了老年的时候依然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了解老人的需求才能很好的照顾好老人的生活。

一、  健康需求: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慎死的心理,希望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健康能有所保证。

二、  工作需求:离退休、病休的老人多数尚有工作能力和学习要求,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对这样的老年人如不给以工作和学习的机会,自己又不能创造这方面的条件,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  依存需求:人到老年,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单位的照顾、子女的孝顺、朋友的往来、老伴的体贴,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四、  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和融洽的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年轻人尊敬、孝顺老人、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帮互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五、  安静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时老同志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儿孙都来了,乱嚷嚷地过了一天,很多老年人地受不了的,他们把这天叫作“苦恼的星期天”。

六、  支配需求:由于进入老年,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七、  尊敬需求:原先有地位的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产生一种由官到民、由有权到无权的感觉,或情绪低落,或有自卑感,就会产生“人走茶凉”、“官去命转”的悲观情绪。遇朋友叹息,甚至不愿出门,不愿到单位去,不愿参加社会活动。长此下去,则会引起精神抑郁和消沉,为疾病播下种子。

八、  坦诚需求:老年人容易多疑、多忧、多虑、求稳怕乱、爱唠叨。他们喜欢别人征求他的意见,愿出谋献计。我们对老年人这些心理特点,要以诚相待,说话切忌转弯抹角。不信任他人者较诚恳,待人者早死概率可增16%,这是美国心身医学协会在芝加哥年会上得出的结论。

九、求偶需求,丧偶的老年人独身生活,感到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别人都代替不了老伴的照顾,所以,子女应支持老人求偶的需求。

怎么适应这些需求呢,除正确心理认识之处,为此还要建立四个基地:

一是有老伴;

二是有老友(各行、各届、各年龄段);

三是有老窝(退居、静宁、自由、方便……);

四是有老底(保基本、善消费,能积累,不偏费)。

(六)记住心理养生七大要素

1、以善良为营养素。他乐我乐,光明磊落,泰然自若;

2、以宽容为调节阀。吃亏、误解、委屈不可避免,聪明的选择不是斤斤计较而是选择宽容,胸怀博大,进入良性循环,宽容者寿。谅解他人就是保护自己。

3、以乐观为不老丹。乐观是积极向上的性格,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增强逾越能力。没有过不去的坎;笑是生活的艺术,是排压减负的良药。

4、以淡泊为免疫剂。“无求便是安心法”,冰心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样定位适当,攀比妒嫉无由从生,心中平和,天地宽。《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5、希望是充实的源泉,有希望不绝望。绝望是心理的癌症。精神灵魂的崩溃、毁灭,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快乐是养心的大处方。带病可以延年,但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有病就不得了,病和免疫之间有辩证关系。

6、讲科学增信心不疑心,不迷信。所谓的“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圣人、伟人的生死有他自己的多种条件决定的,现在,我们又有一种说法来表达时代生命特征吗:“六十摇篮里,七十刚起步,八十小弟弟,九十多来兮,百岁不稀奇!”

7、赞美是强心剂。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只凭一句赞美的话,可就多活两个月。

(七)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病从口入, 病从心起, 予防抓早, 自己管自己最好. 心平在自调, 心药在自身, 胸怀博大就开心, 相信科学就放心, 心底善良有好心, 比上比下能平心……. 这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己心平气和了, 长寿紧相随. 学一点相信科学, 动一点四肢灵活, 乐一点青春永驻, 淡一点身心好过, 退一步海空天阔, 容一点朋友居多. 善良养心, 宽容开心, 乐观省心, 淡泊明心, 养德修心, 心药救心, 境由心造, 命在自身.

                                                                                                                  张光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