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养生协会主办

饮食与养生

饮食与养生


     民以食为天。《本草纲目》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张子和指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世界卫生组织也把合理膳食放在健康四大基石的首位。饮食究竟对健康有何作用?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饮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饮食是人体阴阳精气的基本来源,饮食可以滋阴养阳、补精养神。《养性延命录》指出:“饮以养阳,食以养阴。”《黄帝内经》也说:“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二)饮食是防病强身健体的基本前提

《瘟疫论》曾记载:“昔有三人,冒雾晨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这个故事真实地说明了饮食不足致死,饮食不当致病,合理饮食不病的道理。

(三)饮食是祛病延年益寿的根本保障

自古以来,人们把用饮食治病的医生称为“良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序论》中力倡“食能排邪而安脏腑”,强调“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在《食治篇》中总结了上百种具有治疗作用的食物,诸如用羊肝、猪肝治夜盲症,用赤小豆、乌豆、小豆治脚气病等等。现代研究许多食物都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饮食养生七步骤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内经》提出的这种膳食结构,是人体生理全面营养的需要。当代饮食养生主要有以下原则:

(一)主副食搭配

主食和副食二者缺一不可。有人主张多食肉少吃粮,这既不符合养生之道,又与中国的国情相悖。有人要减肥,只吃主食,不吃副食,结果却适得其反,多余的淀粉在体内会分解成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有人认为主食没有营养,不吃正餐,饮食无常,零食不断,也不符合膳食要求。

(二)精粗粮搭配

长期吃精米、精面,会导致B族维生素的缺乏,营养不良,诱发疾病。因此要搭配吃些五谷杂粮,平时应尽量吃得杂些,使食物搭配花样多一些,品种齐一些,最好每天能吃25~30种,使食物互补,营养更全面,对人体生长发育、抵抗疾病有特殊功效。

(三)荤素食搭配

荤素搭配不仅口味互补,营养结构上的互补有更重要的意义。荤菜中只有糖原(动物淀粉),没有淀粉,没有纤维素,更没有果胶;而素菜中单糖、双糖、多糖以及食物纤维等样样都有。荤菜中很少有维生素C,素菜中没有维生素A(只有维生素A原,即胡萝卜素)。除豆腐乳外,素菜中没有维生素B12,荤菜特别是肝脏中含有丰富的B12。动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而植物性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植物蛋白质与动物蛋白质搭配用,营养价值可明显提高。

(四)酸碱搭配

酸性食品与碱性食品搭配,目的在于保持人体血液的酸碱平衡,使之经常处于微碱性状态(PH值7.4左右)以利于代谢的正常进行。这里所说的食品的酸碱性,不是指味觉上直接感觉,而是指的生物学性质,例如吃时感到酸味的葡萄、醋等,都是属于碱性食品。总的说来,富含碳水化物、蛋白质、脂肪的食品,在消化过程中形成酸性物质(如碳酸、硫酸、磷酸等)属于酸性食品;而富含钾、钠、镁等矿物质元素的蔬菜、水果等,在消化时形成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钾等),属于碱性食品。有趣的是,动物性食品中只有奶品、血品不属于酸性食品,而属于碱性食品。在碱性食品中,首屈一指的是海带,其次是菠菜、萝卜、西瓜、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萝卜等。

(五)生熟搭配

熟食使人类饮食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因为,熟食使食品的消化利用率大大提高了。作为主食品的淀粉类食品,由于生淀粉外壳不易消化,煮熟后淀粉破裂而成糊状物,就容易被淀粉酶消化。鸡蛋必须熟食,因生蛋清含有抗生物素蛋白质抗胰蛋白酶,人体不易消化吸收。在一些豆类蔬菜中如菜豆、毛豆、蚕豆等以及马铃薯块茎中,都含有使血液红血球凝集的有毒蛋白质,只有烧熟煮透后毒性才消失。对于适宜生吃的蔬菜(萝卜以及无土栽培的绿色蔬菜等)和水果要尽量生吃,以避免烧煮对维生素的破坏。蜂蜜等含有活性物质遇到较高温度(55~60oC以上)就会失去活性,丧失调节功能,只宜温服,而不宜沸水冲服。我们要坚持营养性与安全性兼顾的原则,宜生则生,宜熟则熟,生熟搭配,趋利避害。

(六)色泽搭配

中华美食素来讲究色香味俱全,餐桌上的红、黄、绿、白、黑也是合理调配饮食的重要部分:每日饮少量红葡萄酒,可预防动脉硬化;常吃西红柿,可预防前列腺癌的发生。黄色蔬菜,如胡萝卜、柑橘、红薯、老玉米、南瓜等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绿茶及深绿色蔬菜有明显的抗肿瘤、抗动脉硬化、抗感染作用。白色的燕麦粉或燕麦片等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黑芝麻、黑大豆等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请持彩练厨桌舞。颜色的搭配,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有益健康。

(七)五味搭配

中医认为,酸、苦、甘、辛、咸分别与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相对应,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五味各有所宜,不可偏废,其合理搭配是脏腑健康营养的关键。五味偏废,便会打乱人体平衡,损伤脏腑,招致疾病。先人有“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膏梁厚味,足生大丁”,酸苦甘辛咸五味太过,肥美油腻太过,都是中医养生的大忌。